返回 首页

作品简介

呐喊 (全本)
  • 分类: 文学小说
    作者: 鲁迅
    8.80万字 共15章
    阅读: 3954人

  • 最新章节: 白光 更新时间: 2018-08-24 12:51 更新
  • 简介: 鲁迅小说集《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呐喊》收录作者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说十四篇。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原收十五篇,列为该社《文艺丛书》之一。1924年5月第三次印刷时起,改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1930年1 月第十三次印刷时,由作者抽去其中的《不周山》一篇(后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作者生前共印行二十二版次。 1.在《呐喊》中,鲁迅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既疯狂又格外清醒的“狂人”;象征国民弱点的阿Q;用血汗钱买人血馒头的华老栓……他不但写出人物的“血肉来”,而且表现了“灵魂的深”,即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善于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如《孔已已》中被科举功名毒害的心灵,还有《故乡》中的一声“老爷”表现出闰土的思想状况。鲁迅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社会,从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封建社会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摧残。 2.对夜色情有独钟,夜色往往成为鲁迅笔下最有韵味的意象。如《白光》中的这段:“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略有些浮云,仿佛有谁将粉笔洗在笔洗里似的摇曳。月亮对站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寒冷的光”和“诡秘的照透”这些词语渗透着陈士成人生失意的主观感觉色彩;暗淡凄迷的月色与主人公孤寂愁苦的心绪融为一体。还有在“吃人”与“被吃”的恐惧氛围中,狂人眼前不断地闪现着凄迷的月夜。《明天》里单四嫂,失子的痛苦与恐惧总是伴随着夜色的渲染。 3.《狂人日记》以“狂人”二字为主人公取名,不仅符合小说的内容与形式,而且也符合“五四”时期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和特点,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叛逆性与反抗性。《孔乙己》中孔乙己名字以“孔”为姓,有明显批孔孟之道的意思;“乙“的本章为“屈也”,而且过去“凡读书以笔志其止处曰乙”;“己”的本章为“身也”,“私也”。合起来的意思是孔子的门徒已走到了尽头,碰了钉子,没有发展前途了。这正符合小说的思想和人物身世、命运、性格的。《药》将两家悲剧的牺牲者取为“华”、“夏”两姓,以此代“华夏”即中国。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是没有名字的,用“单”作姓,似乎意在说明她的凄苦、孤单。《风波》中九斤老太、七斤、七斤嫂、六斤、赵七爷等人物有号无名,是为了讽刺保守派,复辟派而取的。《阿Q正传》中阿Q 这个名字一方面表明阿Q没有自己的姓,身世悲苦,低下。另一方面“Q”字可看作他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形象地表现了他的性格,他的悲剧命运。《白光》中陈士成的名字中“士”表示读书人,“成”就是成功。意思是说他读书成功,功成名就。但从相反意思考虑正是讽刺他学无所成,并以“士”谐“死”,谐“尸”,意为一具陈旧的死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