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第六 论语
雍也第六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于其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锌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至牖执其手,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明灭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跎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逐句翻译: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vk 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6.1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注释】
南面:即脸朝南,古代坐北朝南,面向南方的位置为尊位。
【大意】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坐尊位当高官。”
【评析】
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在《先进》篇里,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6.2
【原文】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
仲弓:即冉雍。
子桑伯子:人名,身世不可考。
简:简单,约简,不繁琐。
居:平素做人,为人。
临:面对,面临,这里有治理的意思。
无乃:用于反问,岂不是。
大:同“太”。
【大意】
仲弓问到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说:“他做事简要,是不错的。”仲弓说:“若有心严肃认真,办事简约,这样来对待人民,不也是可以的吗?若存心粗率简易,又办事简约,岂不是太简了吗?”孔子说:“你这话说得对。”
【评析】
孔子方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
6.3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迁怒: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迁,转移。
贰:二,再次,重复。
亡:同“无”。
【大意】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里哪个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不迁怒于别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的人了,再没有听说过有谁好学了。”
【评析】
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6.4
【原文】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注释】
子华:即公西赤。
使:出使。
冉子:即冉求,该文的记录者尊称他为“冉子”。
粟:小米,谷子。
釜(fǔ):古代容量名称,六斗四升。
益:增加。
庾(yǔ):古代容量名称,两斗四升。
秉(bǐnɡ):容量名,古代一秉约合16斛,一斛合10斗,所以译为80石。
适:往,去。
衣(yì):作动词,穿。
周:救济。
继:增益。
【大意】
子华被派到齐国作使者,冉有为子华的母亲请求要些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增加些。孔子说:“给她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他八十石。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着肥马拉的车,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应周济急需的人,而不是要使富人更富。”
【评析】
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种思想符合于人道主义。
6.5
【原文】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注释】
原思:孔子的学生,姓原,名宪,字子思。
之:这里用法与“其”相同,意为他的,指孔子的。
九百:下面省略了度量名,无法知道计算单位是什么。
毋:不要,勿。
邻里乡党:古代5家为邻,25家为里,500家为党,12500家为乡。
【大意】
原思担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他不肯接受。孔子说:“别推辞!如果有多余的可以分给你的邻里乡亲。”
【评析】
以“仁爱”之心待人,这是儒家的传统。孔子提倡周济贫困者,是极富同情心的做法。这与上一章的内容可以联系起来思考。
6.6
【原文】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注释】
犁牛:耕牛。
骍(xīnɡ):红色。
角:角长得周正。周代崇尚红色,祭祀用的牛要求是红毛并且牛角周正,不能用普通耕牛。孔子的意思是:耕牛之子如果够得上作祭祀牺牲的条件,山川之神定会接受这一祭享的。“犁牛之子”比喻冉雍(仲弓),他父亲是失去了贵族身份的贱人,品行也不好。而冉雍才学都很好,是可以为君主任用做官的。
用:杀了当作牺牲来祭祀。
其:“岂”的意思。
诸:“之乎”的合音字。
【大意】
孔子谈到仲弓说:“耕牛的儿子长着红色的毛,周正的角,虽然人们不想用它作祭品,山川之神怎么会舍弃它呢?”
【评析】
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
6.7
【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注释】
三月:约数,长期意思。
日月:一天一月,指短期,偶尔。
至:做到。
【大意】
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能长久地不违背仁德,其余的学生们只能短时间里做到仁德而已。”
【评析】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所以,孔子赞扬他“三月不违仁”,而别的学生“则日月至焉而已。”
6.8
【原文】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注释】
季康子:曾任鲁国正卿,孔子的学生冉求曾帮助他推行革新。
与:同“欤”。
何有:何难之有,即有什么困难。
【大意】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治理政事吗?”孔子说:“仲由果敢决断,让他从政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说:“端木赐可以让他治理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情达理,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问:“冉求可以让他治理政事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让他治理政事有何困难呢?”
【评析】
端木赐、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都各有其特长。孔子所培养的人才,就是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在本章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学生都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6.9
【原文】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注释】
闵(mǐn)子骞(qiān):姓闵,名损,字子骞,相传是著名的孝子。
费:音bì,季氏的封地,因为他不愿归顺鲁国,他的封邑总管与他作对,所以他想请闵子骞去做总管。
汶上:汶水北面,指齐国。
【大意】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做费邑的县长。闵子骞对来的人说:“请好好替我拒绝吧!要是再来找我,我一定会逃到汶水北边去的。”
【评析】
宋代人儒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极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
6.10
【原文】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伯牛:孔子的学生,姓冉,名耕,字伯牛。是个有德行的人,传说患了当时无法治愈的麻风病。
牖(yǒu):窗户。
夫(fú):表感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啊”。
【大意】
伯牛生了病,孔子去探望他,从窗外握着他的手说:“活不了了,这是命运啊!这样好的人竟得了这样的病!这样好的人竟得了这样的病!”
6.11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
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制器具,圆形。
【大意】
孔子说:“颜回有好品德呀!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受不了这种困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原来的快乐。颜回有多么好的品质啊!”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6.12
【原文】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注释】
说:同“悦”,喜欢。
女:同“汝”。
画:画线为界,停止。
【大意】
冉求说:“我并非不喜欢您的学说,而是我的力量不够。”孔子说:“如果真的力量不够,是走到半路就再也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是为自己划定了停止的界线。”
【评析】
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6.13
【原文】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注释】
女:同“汝”,你。
君子儒:指通晓周礼仪制度,道德高尚的人,反之为小人儒。儒,指古代主持喜、丧仪式的职业。
【大意】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6.14
【原文】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注释】
武城:鲁国城邑。
女:同“汝”。
焉尔:相当于“于此”。
澹(tán)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
【大意】
子游做武城的县长。孔子说:“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不走小道,不是为公事从不到我这里来。”
【评析】
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都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够帮助他们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的需要。
6.15
【原文】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释】
孟之反:姓孟,名侧,字之反,《左传》作孟子侧,鲁国大夫。
伐:夸耀功劳。
奔:败走。
殿:殿后,行军时走在最后。
【大意】
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打仗败退时,他走在最后面作掩护,即将进城门时,他用鞭打了一下骑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不肯快走的缘故啊!’”
【评析】
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宣扬他提出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的学说,认为这是人的美德之一。
6.16
【原文】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注释】
祝(tuó):姓祝,名,字子鱼。卫国大夫,能言善辩,会奉承,受到器重。
佞(nìnɡ):能言善辩。
宋朝:宋国公子朝,貌美。《左传》记载,公子朝与襄夫人私通,又参与发动祸乱,逃到卫国又与卫灵公夫人南子私通,从而受到宠幸。
【大意】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的口才,仅有宋朝的美貌,在今天社会里恐怕是难以免除灾祸的。”
6.17
【原文】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注释】
户:屋门。
何莫:何不。
斯道:这条路,即孔子主张的仁义之道。
【大意】
孔子说:“谁能出屋而不经过屋门呢?立身处世何不依照人生的仁义之道呢?”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6.18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
质:质地,内在的含义、本质。
文:文采,华丽的装饰,外在的形式、礼仪。
史:本指掌管礼仪、文书的史官。这里比喻像史一样铺陈浮夸,并无诚意,缺少实质感情内容。
【大意】
孔子说:“内含的质朴多于外在形式的文采,就会显得粗野,外在的文采多于内含的质朴,就会显得浮夸虚伪。只有把文采与质朴配合恰当,才能成为君子。”
【评析】
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19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注释】
直:正直。
罔:诬罔,不正直的人。
【大意】
孔子说:“人能生存是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不过是他侥幸免于祸害罢了。”
【评析】
“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与此相对,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并不说明他们的不正直有什么值得效法的。
6.20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
好(hào):喜爱。
乐:心里极喜欢而陶醉于其中。
【大意】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嗜好它的人。”
【评析】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6.21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
语(yǔ):动词,告诉,讲,说。(应为去声)
【大意】
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讲给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讲给他高深的学问。”
【评析】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6.22
【原文】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知:同“智”,聪明,智慧。
务:致力于。
【大意】
樊迟问怎样才算聪明。孔子说:“致力于倡导人民应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鬼神,可以说是聪明了。”樊迟又问怎样是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遇到艰难的事就争先去做,遇到能获利的事即退居人后。这可以说是有仁德了。”
【评析】
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他还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6.23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智者乐水:水流动而不板滞,与智者相似。知,同“智”。
仁者乐山:山巍巍屹立,厚重不迁,与仁者相似。
【大意】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有智慧的人好动进取,有仁德的人沉静寡欲。有智慧的人成功常乐,有仁德的人恬淡长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6.24
【原文】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注释】
变:改革。当时齐国强,鲁国弱,但齐国施行霸道,而鲁国重周礼。
【大意】
孔子说:“把齐国的政治教育改革一下就可以达到鲁国的水平,鲁国的政教改革一下就能达到天下太平的境地了。”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范畴。此处所讲的“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与齐国相比,鲁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眷恋之情。
6.25
【原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
觚(ɡū):古代的酒器。原来的觚上圆下方有棱角,后来改成圆筒形,棱角也没了。孔子这里是对事物改变,“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有名无实状况表示不满。
【大意】
孔子说:“觚不像觚,这是觚吗?这是觚吗?”
【评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6.26
【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仁:仁人。
井有仁:井里掉进去一个人。一说,仁,仁人。
逝:往,去。
罔(wǎnɡ):用不合理的事情愚弄。
【大意】
宰我向孔子问道:“有仁德的人,虽然告诉他:‘有人掉进井里了。’他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君子可以让他到井边看,但不可以陷害他;他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评析】
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对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到这样一个借口。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了。
6.27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释】
畔:同“叛”,背离,违背。
【大意】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节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
【评析】
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6.28
【原文】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注释】
南子:宋国的美女,卫灵公的夫人,行为淫乱,名声不好,当时实际操纵卫国政权。她召见孔子,孔子开始拒绝了,后来依礼节不得不见她。
说:同“悦”。
矢(shǐ):发誓。
否:不对,不合于礼。
厌:厌弃。
【大意】
孔子去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合于礼的事,天会厌弃我的!天会厌弃我的!”
【评析】
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此外,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天”这个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孔子的观念上还有宗教意识,这只是他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
6.29
【原文】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中庸:指不偏不倚,不做过火的事。中,折中,调和。庸,普通,寻常。
【大意】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德行,是最高尚的了!人民缺少这种德行已经很久了。”
【评析】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6.30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博施:广泛施与恩惠。
济:救济,救助。
尧舜:传说上古两位贤明的帝王。
病:有所不足。
譬:打比方。这里指拿自己打比方,推己及人。
【大意】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民众施与恩惠,救济百姓的生活,这人怎么样呢?可以说是仁人吗?”孔子说:“何止是仁人,一定是圣人了!尧、舜做到这样尚且不容易呢!作为仁人,自己想立身,也要使别人立身,自己想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能拿自己打比方,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做到仁的方法了。”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作品评论
取消 提交
我的余额: 0金币
减少- 100金币 增加+
确定打赏
我的余额: 0金币
余额不足 充值
我的花朵: 0朵
减少- 1朵 增加+
确定送花
Aa- Aa+
Aa Aa Aa Aa
离线预读取,断网也能读
已缓存至0章
预读取后续20章
60
- +
单击 弹出菜单
双击 开始滚动
我的红花: 0朵
没有足够的红花
(每消费100金币获得1朵)
我的余额: 0金币
余额不足 充值